信息来源:admin 时间:2020-11-26 浏览: 3508次
“优秀”——这是国家国有林区改革工作验收组对吉林省国有林区改革情况的验收评价。
通过改革,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基本实现了《吉林省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的“三个同步目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同步增长,森林生态功能和林区民生同步改善,接续替代产业与森林经营效益同步提升。
吉林省是林业大省,共有18个国有林业局,其中吉林森工辖8个国有林业局、长白山森工辖10个国有林业局。经营面积357万公顷,林区职工6.03 万人,离退休职工8.4万人。2015年,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吉林省坚持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为主线,以推进国有林区政事企分开、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完善资源管护方式和政策体系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此次改革为吉林国有林区带来了6个改变。
改变一:全面停伐落实。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分别较改革前增长27.9万公顷和5565万立方米。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改变二:实现政企分开。吉林省在省级层面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分开。办社会职能移交协议全部签订,三供一业、市政、社区、消防、退休人员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除个别地区外,基本移交完成,企业办医院移交按国家政策规定正在稳步推进中。办社会职能采取人随事走、自愿选择的方式,既保持了移交工作的连续性,也充分尊重了职工意愿。吉林省林草局创新成立了重点国有林执法监督局。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承担的其他社会职能的剥离,构建起了新型国有林区管理体制。
改变三:完善管护机制。全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管护采取管护大队、管护中队、管护站点及林场联动的管护机制,印发管护制度手册,明确管护职责。同时,吉林重点林区共建设860个管护站,建立了综合管护指挥监控系统,加强了无人机、电子监控、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在森林管护中的应用,管护成效不断提升。
改变四:创新监管体制。吉林省林草局成立重点国有林执法监督局,与市县林草局合理分工,承担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管执法工作;吉林森工、长白山森工集团轻装上阵,切实转变职能定位,将国有林区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作为主责主业,加强森林经营,提升了森林质量。
改变五:林区融入地方。吉林省各级地方政府将重点国有林区电网、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予以支持,持续加大对林区的投入,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好保障,林区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林区居民享受到国家棚户区改造的福利,职工群众幸福感、满意度高。
改变六:职工妥善安置。两个集团采取分流安置到主业生产、特色产业、灵活就业并制定兜底政策等形式,多渠道安置富余职工转岗就业,累计安置职工5.4万人,职工收入实现逐年增长,由改革前的每人每年3.4万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4.9万元,增长44.12%。减人增效提质效果明显,林区职工从改革初期的9.37万人减至目前6.03万人,办社会机构基本移交完毕。
国有林区改革以来,特别是全面停伐后,各国有森工企业坚持在保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释放国有林区发展潜力,构建多元经济体系。目前,林下特色种植面积近百万亩,木耳、灵芝、桑黄、五味子等食用菌、中药材多点突破,带动林区职工家庭增收致富,形成了“森工企业+合作社+职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营业性收入近3亿元。涌现出黄泥河林业局老白山、白河林业局大戏台河、露水河林业局狩猎场、八家子林业局桑黄种植、天桥岭林业局木耳种植加工、大兴沟林业局山野菜加工等一批转型发展典型。
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构成林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支撑,林区转型扩大了就业空间,安置富余职工3000余人,带动周边林农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