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互联

信息来源:admin     时间:2021-04-22     浏览: 2964次


我国超过80 %的自然保护区安装有红外相机,记录了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影像。2019年,央视综合频道以我国保护地布设的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为素材,推出短视频节目《秘境之眼》,鲜活呈现绿水青山中的动物面孔。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信息化成果成为监测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器,新兴传播平台正成为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新窗口。

----信息技术在监测管理中广泛应用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达146万公顷,在如此庞大的森林空间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

2020年1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中试在吉林珲春开通。该系统运用、研发和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实时传输监测终端等大量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设备,建成700M中试基站42座,安装无线相机3000余台,完成了中俄边境虎豹跨境监测带、虎豹核心区和扩散区的监测安装任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信号在林区大范围覆盖,形成了“互联网+生态”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利用红外影像、高分相机等视觉处理设备找寻动物,跟踪保护区内的动物生活起居,监测盗猎行为。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通过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已获取和识别超4000次东北虎、东北豹和100多万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活动及自然资源监测影像。

针对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面临的野生动物底数不清、未对人工繁育场所进行实时监测、缺少辅助日常巡查工作的信息化手段等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野保通”野生动物保护综合管理平台上线运行。

该平台面向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单位和社会公众,实现野生动物普查、投诉受理、执法检查、应急处置、信息公示、紧急救助和损失补偿的全流程野生动物管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决定后,国内首个正式上线运行的野生动物保护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

为把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引入野生动物保护领域,2020年5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科普宣传实际需求出发,计划开发引导更多特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和公众教育。

----网络平台助力打击非法贸易

打开淘宝,搜索穿山甲、象牙、犀牛角等,弹出的不是商品,而是“绿网计划”页面,并配有相关宣传教育内容。目前,鱼翅、熊胆、海龟、活体萤火虫等超过3万个物种被纳入阿里巴巴禁售名录,平台对相关捕猎工具销售也进行严格管控和打击。

2020年11月,阿里安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百度安全联合发起“绿网计划”,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淘宝、闲鱼、UC、高德、优酷、夸克等互联网平台迅速响应加入。“绿网计划”项目上线后,凡消费者搜索了野生保护动植物关键词,都会跳转到科普宣导页,并向消费者推荐合法、合规的替代类商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野生动植物违禁品买卖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网络平台和更便于私密交易的社交媒体网络。为抓住这些隐蔽的非法交易,2017年11月,由中国互联网企业发起的打击网络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互联网企业联盟成立。2018年3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10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又与谷歌、微软等国际互联网巨头联合成立打击网络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全球联盟。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联盟互联网企业成员共删除或封禁了超过300万条濒危物种及其制品非法贸易信息。

2020年8月,《网络平台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控制要求》团体标准发布,为我国互联网企业打击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提供执行标准和参考规范。

打击线上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同样离不开群众监督。2015年,腾讯启动“企鹅爱地球”公益项目,开通了举报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信息的渠道,搭建起打击网络濒危物种非法贸易举报平台。近两年来,举报平台已处置涉嫌违规账号超7000个。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期间累计受理网友举报超1000条,打击处置超350个,并协助警方查获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案件3起。

百度积极发挥技术优势,于2018年6月启动了“DU AI万物”项目,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测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信息。2020年4月,全球首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击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的平台——“濒危物种AI守护官”发布,用于识别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图片信息。

----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上云端

在微信小程序里搜索“神秘雪豹在哪里”,点击进入,一张动态的雪豹图片呈现眼前,点击雪豹不同的身体部位,即可获得相应科普知识。小程序内还包含“同域物种生物链图谱”,可察看与雪豹相关的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物种简介。


  • 联系电话:0431-85850444 邮箱:365184815@qq.com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临河街3528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