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admin 时间:2023-04-03 浏览: 1411次
日前,由中国林科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发布,对我国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方案架构、建设路径、发展蓝图等。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兴起和日臻完善,新兴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监测和管理成为在自然保护地发展进程中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已开始使用智慧化手段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精细管理,监测监管已迎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同时,当前普遍应用的红外相机、声纹采集器和遥感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对野生动物种群的精准监测要求,终端设备收集信息需要人工完成,红外相机空拍率高、分辨率低导致后期人工采集识别数据工作量巨大,类似情况目前在各自然保护地都程度不一地存在。
为此,《白皮书》提出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四大关键挑战:生态感知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相应地,智慧自然保护地应具备多维度生态感知、多网络融合通信、大数据智慧赋能和多场景辅助运营等四大显著特征。
《白皮书》指出,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数据获取、稳定可靠连续网络覆盖的网络传输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智慧自然保护地将在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社区发展、管理与运行七大关键场景应用中,逐步形成全新的“互联网+自然保护地”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白皮书》从信息技术角度提出了智慧自然保护地方案架构,同时选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物种监测、巡护管理、生态执法、智慧科普教育等代表性应用场景,对智慧自然保护地落地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由于各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不同、保护的资源价值和野外环境有别等,不同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建设方案和节奏肯定存在差异。基于此,《白皮书》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建设路径:推进数据标准统一工作,打造自然资源“一张图”;提升终端设备及技术能力,强化生态感知能力;选择适应性高的传输方案,充分平衡传输需求及成本;加大生态场景应用开发力度,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挖掘数据价值,打造共享平台;完善全民共享机制,体现全民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