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admin 时间:2018-07-30 浏览: 5608次
《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确定了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明确了林业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方向;围绕重构林业政务管理、资源监管、生态修复、林业产业等几大方面,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应时代之需,承发展之重。2016年9月23日,国家林业局、吉林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国有林管理现代化局省共建示范项目建设,并联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统筹规划、示范先行。第一阶段在国家林业局和吉林省先行示范,第二阶段向东北地区相关省份推广,探索可复制的国有林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林业全面改革时代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创新突破。项目围绕 “两网两中心”,构建以吉林林业卫星为主体的“空天互联网”和以地面感知系统为主体的“林业物联网”,形成生态资源监管的空天地一体化多维感知体系。依托国家生态大数据中心建立东北生态大数据中心、省级林业综合管理调度指挥中心。进一步推进实现国家和地方的“一套表”,构建林业“一张图”和资源监测评估预警平台,实现林业生态全面感知、风险预警可控、林地动态监管、物种实时保护。项目以吉林省为示范引领,将逐步完成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最终覆盖全国林业系统,走出一条可复制的林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传统行业的全新突破。
局省共建示范项目的签署,对生态资源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局省合作框架的支持下,吉林省智慧林业的建设被寄予厚望,多个技术和体制层面上的创新合作应运而生:
1、数据整合开放共享。
为打破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问题,进一步增强生态数据的整合分析应用,构建林业一张图。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 “东北生态大数据项目”。项目将建设国家生态大数据中心、东北生态大数据中心、西南生态大数据中心。其中,率先开展建设的东北生态大数据中心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方式。东北生态大数据中心的建成应用,不仅解决了生态数据来源多样、分布广泛、 内容庞杂、涉及部门众多的问题,还能够为生态系统的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提供多样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数据服务,并结合大数据各种算法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分析这些不同结构的数据,实现数据与模型的融合,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各种信息,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的规律,为决策者在环境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保护、气候变化分析、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为生态保护挖掘出新的知识和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2、指挥调度运筹千里。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吉林省林业综合管理调度指挥中心的建设,使林业全业务流程在一个高科技平台上实现可视化集中管理。平台融合GIS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无人机影像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单兵通讯系统等多功能模块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智能感知、神经网络、智慧大脑的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生态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提高生态灾害应急指挥与快速响应能力。平台同时具备灾害响应辅助决策、后勤保障与物资协调、三维展示、多方互联互通、灾损评估等功能。还可实现在各级生态保护主管部门应急指挥监控感知系统的应急联动。
3、林业卫星翱翔九天。
吉林是林业大省,林业用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智慧林业战略的推动下,吉林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林业专属卫星、无人机的信息技术应用。2017年1月9日,“吉林林业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吉林成为拥有林业专属卫星的第一省。2018年1月19日,林业二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入轨,与在轨的“吉林林业一号”卫星组网,为林业提供更加及时、高质的遥感影像服务。项目所构建的太空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森林眼,三位一体林业空天互联网,让吉林智慧林业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应用吉林林业遥感卫星星座,将为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预警及扑救、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森林病虫害检测与防治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分辨率更高、覆盖率更强、重访周期更短的地理信息服务,为"智慧林业"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与信息支撑。
4、 生态监管多维融合。
在局省共建项目的推动下,林业物联网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吉林省林业重点区域,基于700M的无线覆盖网络及光纤骨干传输网络,将原有传统瞭望塔将升级改造为林业信息化智能监测站,建立集超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人机通信系统、通信车、融合通信终端为一体的融合通信系统,使其满足林业信息化的数据传输需求,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协同通信体系。同时,根据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在通过已建立的生态因子监测传感器、小半径视频监控设备、红外触发相机、卡扣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将数据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后端大数据分析中心,可实现气象、土壤、日照等多项生态因子的数据采集,提高生态灾害的预警、应急指挥能力;掌握野生动物日常生活规律及个体生态状况等信息,以及盗伐、盗猎、纵火、破坏水体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管,形成一套完整、立体、多维、智能的生态保护综合检测体系。